湖北师范大学自考本科助学班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介绍
设置背景
2010年,教育部首次组织新媒体与信息网络、媒体创意、网络经济等三个专业申报。
2012年,为了适应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新媒体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增设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9月,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由新媒体与信息网络(050307S)及媒体创意(050306W)合并为网络与新媒体(050306T),属新闻传播学类。
2014年,华北科技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辽宁大学、苏州大学、南京晓庄学院、浙江树人学院、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等29所高校获批设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2016年,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防灾科技学院、河北科技大学、保定学院、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沈阳城市学院、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长春大学等36所高校获批设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2018年,合肥工业大学、山西大同大学、忻州师范学院、长治学院、内蒙古大学、辽宁理工学院、沈阳城市建设学院、黑龙江工业学院、上海大学、上海大学等34所高校获批设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适应社会的需求而设立的,综合性和交叉性为其特色,是“文”和“理”的结合、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网络技术与数字媒体的结合。 专业旨在培养适应传统媒体机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司等团体组织急需的宽口径、复合型信息传播人才。 教育教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需求为基本原则,以中国高等教育定位和特点为参考框架,同时以行业标准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方向,具有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及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培养规格
总体框架
课程总学分一般为140—160学分。各高校可选择一些反映学科前沿、学校特色的知识单元作为选修科目。有条件的学校可制订并实施国内(外)学生交换计划、各类形式和层次的联合培养,以及开展双语教学。
专业核心课程构成有网页设计与制作、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非线性编辑、融合新闻学、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等。
实践教学
各高校应开发拓展校内与校外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平台。各高校结合办学实际,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以及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专业学生应在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媒体或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进行不少于3个月(12周)的专业实习,也可在此期间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论文选题应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领域相关,论文内容主要分为绪论(含文献综述)、正文、结论三部分,能够体现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相关理论分析问题的研究能力。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也可以根据专业自身特点采用作品创作或撰写调查报告的形式毕业。作品创作的选题要密切结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主题积极,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以及在公共媒体传播的各项要求,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调查报告的选题要与社会实际和专业领域密切相关,鼓励学生关注具有重要影响和一定典型性、普遍性的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并且能够对实践具有一定参考和指导意义。
教师队伍
生师比原则上不高于18:1。专业的专任教师原则上不少于8人,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可聘请业界人士担任兼职教师。
专任教师应具有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青年教师(40岁以下,不含)原则上应具有博士学位。从事网络与新媒体业务课程教学的教师应具有实务工作背景或实务经验,有条件的高校和院系,师资
建立增加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的制度保障,加强学界和业界的联系,探索教师团队灵活发展的模式,要求专业业务类课程教师必须具有在相应媒体工作、挂职半年以上的经历。
强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定期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教育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培训;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探索教师通过互帮互助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模式和新途径。
各高校应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资格审核要求等基本信息;为学生推荐课程所需的教材和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建设精品课程网站,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搭建教务管理、科研管理与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便捷的校际、国际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各高校应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提供人才培养所需的实践教学条件。各高校应根据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建设相应的教学实验室和科学研究实验室;建壶完善的实验室规章制度,加强对实验室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增强实验室的使用率,保障实训课程及学生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教学经费
质量保障
各高校应围绕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需要搭建科学合理且相对稳定的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通过对教学运行、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经费、设施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计划修订、实践教学改革、学生日常管理、毕业生质量跟踪、社会和用人单位评价等环节进行全方位、分层次、常态化的质量监控与管理,实现以学生为本,以用人单位需求和标准为要,以结果为导向的质量管理目标。
各高校应成立专门负责质量监控与管理的部门或机构,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与管理的规章制度,形成日常管理、定点管理和定期管理相结合的质量保障机制。
应加强对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主要方式有:①建立领导听课制度。学校~院系各级领导每学期应完成一定的听课任务,以便及时掌握教学一线的信息,把好教学质量关。②建立专家督导制度。校院两级均应聘请一些专职教学专家(退休或在职),定期随堂听课或开展其他教学督导工作,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③建立同行评议制度。教师之间应形成相互学习、交流、竞争、提高的教学氛围,每个教师每学期须完成一定的听课工作量。④建立学生评教制度。每学期开展学生评教活动,收集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⑤与业界建立双挂和互动制度,纳入业界对教学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
培养模式
从师资结构与授课方式而言,拥有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背景的师资力量都可以被纳入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师队伍之中;同时,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新闻传播学门类的教师力量也仍然不可或缺。但门类齐全的教师队伍并不意味着融合,要实现的是各类教师之间的配合战。
该模式包含了知识结构的复合、业务流程的复合、操作流程的复合、用户互动的复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因此,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积极鼓励学生在自身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选修学校或外校开设的更加多元化的课程,尤其鼓励学生选修或辅修与复合型新媒体人才需求高度吻合的信息技术和数据科学等课程,或者选择申请第二学位。
学生方面利用小学期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到业界开展实习实践活动,每年寒暑假推荐大三、大四学生前去实习。教师方面,既有引进来,又有走出去。新媒体专业院校以各种形式引进业界的资深人才和专家,包括兼职教师、专业导师、专业顾问等。产学对接需要持续性的落地,实验室、研究所就是一个新媒体专业院校最重要的从事专业建设的装置和平台,把来自业界、学界的各种资源汇聚起来,形成具备人才、软硬件的实体。
截至2017年,中国618所大学开设新闻与传播系,其中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有169个点。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中,87%属于二、三本院校。 截至2018年,中国681所高校开设了1244个新闻传播本科专业点,在校本科生约23万人,在校教师约7000人。其中,新闻学326个,广播电视学234个,广告学378个,传播学71个,编辑出版学82个,网络与新媒体140个,数字出版13个。在设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高校中,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综合类高校和文科类高校中设立的比例较高。
发展前景
网络与新媒体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培养的人才,将要适应其媒介内容生产,媒介经营管理、新媒体设计制作等。 具体而言,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设置就是为现代传媒产业服务,为新媒体行业发展与进步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培养具备新媒体意识,熟悉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掌握与之相关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各种传统媒体机构、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从事记者、编辑、编导、策划、摄像(影)、制作、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开发等传播技术类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时代与社会的共同要求。并且,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身就是为弥补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巨大市场缺口而设立的。
新媒体行业作为一种新兴行业,正处于专业人才的空缺期,急需大量专业创新人才,促进新媒体行业快速发展。这种人才需求不仅反映在新媒体行业各个岗位上,也反映在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发展差距中。据调查资料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以及中国东部地区,对于新媒体人才的需求量较其他二三线城市、中国西部地区要高。在2014年新媒体行业中,相较于新媒体运营和营销两大方面,新媒体研发板块的人才需求量大,占比54.36%。而随着微信的兴起及广泛使用,截至2018年,新媒体在运营,尤其微信后台运营方面的人才需求较大。而据相关数据显示,新媒体岗位招聘信息显示社会最需要的新媒体人才的前三名是后台研发、文本编辑、产品经理。上述需求量最大的新媒体人才中,后台研发岗位招聘基本面向计算机、通讯类专业,其余两类人才专业来源广泛。
该专业毕业生可考虑从事网页设计、新闻媒体编辑、微电影拍摄、舞台灯光设计等方面的工作,主要服务于广播电视网络、通信网络等新媒体行业。此外,学生还可根据新媒体的衍生技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AR/VR技术等,设计相关游戏或应用软件。大量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增加,同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又能符合大部分新媒体行业岗位的人才要求,因此,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新媒体行业输送专业人才,并提供技术支持,新媒体行业同时也成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重要的就业方向之一。
考研方向
<div class="para" background-color:#ffffff;"="" style="padding: 0px; margin: 0px; list-style: none; border: 0px;">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考研方向主要有广告学方向、广播电视方向、传媒经营管理方向、新闻业务方向、新媒体与网络传播方向、国际新闻传播方向等。
基本修业年限:一般为四年,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3-6年内完成学业。